2024年08月11日

北京老房改造:20平方米小房变身80平方米复式

时间: 2024-08-11 00:58:07 |   作者: 乐鱼最新版本下载

  北京的中心城区,有大片的平房四合院,形成了老城区里的别样风景。虽然从外表看,这些平房古朴、宁静,但只有长期居住在里面的人才知道,房屋面积小、功能缺失、阴冷漏雨等问题困扰着他们的日常。如何能让小面积的老房设计出小别墅的居住效果,如何能让大杂院里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经过设计师的巧手改装后,这些老房实现了完美新生,居民们也感觉日子有了新盼头。

  位于什刹海的乐春坊1号院,远远望去和其他传统四合院别无二致,深灰色的外墙,红漆大门。走进院内,则是另一方天地:方砖墁地,正房、厢房、耳房、倒座房、抄手回廊等一应俱全。抬头望去,灰瓦屋顶上两块采光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为了地下采光专门设计的,和地表的采光玻璃相结合,让生活在地面下方的人感觉像在地上一样。”乐春坊1号院项目建设方负责人之一李琰对记者说。

  记者这才注意到,在院子的角落中,分布着多个玻璃组成的采光设备,四块一组,围成一个正方体的通道竖直而下。“这就是我们这一个项目采用的竖式空间设计。”李琰领着记者走进了一间正房。别看外表就是普通平房,但是走进房间会发现,这间小房子竟然被竖着切割成了4层:“房高4米,我们在两米二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夹层,能够完全满足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就寝,解决家庭的二孩问题。”

  顺着楼梯登上夹层,小玩具、婴儿床、漫画书整齐地摆放在角落里。“原来这处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得挤四五口人,现在地方还是那么大,但是利用竖式空间至少解决了4个人的居住问题。”李琰一边说着,又带记者下到了地下3米的地方,这里和楼上的起居室一样,也包括一套独立厨房和卫生间。这是给孩子的爸爸和妈妈住的。“这个设计解决了祖孙三代一起生活的不便,爸爸和妈妈住在这里,随时能够观察,听到上面的动静,小两口也有了自己的空间。”

  再往下走,距离地面已近4米,茶几、电视、壁挂、吊灯……二十多平方米的“地下室”被装扮成一间会客厅。“这间屋子面积比上面大一些,从这里出去是夹道,还有绿植,老人可以坐在绿植中间喝茶乘凉。”李琰说,乐春坊1号院作为疏解提升与居住改善试点院落,以原家庭住房面积18至35平方米的居民为潜在使用者,兼顾住房面积极小家庭的需求。“一间20多平方米的平房经过这样的竖式空间改造后,实际使用面积能够达到80多平方米,能够完全满足至少6口人的生活,采光系统能保证地下空间每天享受一小时全光照。”

  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遇见什刹海”主题活动,乐春坊1号院目前处于展示阶段。不过,参观过乐春坊1号院的老街旧邻们却直言看到了希望。谢玉芹阿姨今年70岁,在乐春坊3号院住了40年:“我们家以前就是5口人,儿子儿媳带小孙女跟着我们老两口,洗澡、上厕所都不方便。”困扰多年的洗澡问题让谢阿姨说起1号院的项目就满脸羡慕:“独立厨卫,多好啊,你看我们现在,就接着房搭出来一个小棚子,又做饭又洗澡,根本伸不开。”谢阿姨说,她和很多乐春坊的老街坊一样,都盼着自己家早晚有一天也能像1号院一样变成竖着的“小别墅”:“没想到平房也能这么改,太好了。”

  位于阜成门内大街的白塔寺地区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平房区之一,这里的平房四合院大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随便走进一个院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杂乱和拥挤,这些院子都会存在房屋老旧、居住空间不足、院内杂乱无章等问题,其中的福绥境50号院也是如此。在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再生计划”分会场上,一个名为“微++”的改造试点项目给福绥境50号院带来了华丽转身。

  因为居住条件所限,大杂院里家家户户门前都会盖起违建房,或用做厨房厕所,或储存杂物,让本来就空间狭窄的院子更加拥挤不堪,然而改造已基本完成的福绥境50号院却大不相同。院子的公共空间非常宽松,最宽处有3米左右。平房的门是全透明的,窗户的尺寸也尽可能地最大化,“为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阳光照射进房间。”项目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悦告诉记者。

  走进位于东侧的开间,这处房屋的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没有低矮的吊顶,屋顶就是原来房屋的尖顶,因此整体空间的高度达四五米左右,显得很开阔。张悦正是利用了房顶高的特点,将整体空间纵向拉长,在不影响房子安全的情况下,拆掉了原来低矮的吊顶,并向下深挖了30厘米之后,在房间的中间做了一个夹层,设置了一个小楼梯,将原本平淡无奇的小开间改造成了一个小复式。“下层可以放组合柜、餐桌、沙发床,供父母居住。上层可以是子女的独立空间,整个房间最多住上4口人不成问题,一家人彼此也有独立空间。”

  “如果这个开间住上4口人,还有孩子,那么储物的空间就会明显不足。”张悦把居民的这部分需求,用“模块”解决了,就是竖在院墙根的“柜子”。张悦说,很多平房居民在院子里盖有违建,这些违建都存在实际用途,比如厨房、厕所、储物等。如何既能保留基本生活需求,又最好能够降低院内违建的发生,张悦想到了“模块”。“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把院子进行一次基因重组,把居住需求塞进房屋的合法部分,把储藏这种过渡性需要放到外面。”柜子采用轻质金属板,占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但高度和房屋相当,能够完全满足基本需求。

  另外两个开间,在增加了房屋内的居住功能之外,张悦也做了类似的模块设计,全都整齐地排列在院子里。“我们在设计模块的时候,就注意到了空间的占用,最好能够降低模块空间,这样院子的空间就腾出来了。”记者在院内看到原来违建的痕迹,之前过道的距离不足1米,但改造之后,过道足有3米宽,而院内的空间也比原来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

  “这个改造就是将生活刚需放进房子里,将过渡性需求变成菜单式模块,嵌入院子,居民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配备模块。”张悦坦言,毕竟模块所在的位置仍然是公共空间,在实际操作的流程中会引进管理方,以出租的形式让居民租用。

  这样的改造赢得了居民们的一片叫好声。冯女士说,很惊讶对老房如此有创意的改造,这种设计能提升生活质量;刘先生说,如果能满足基本需求,谁也不愿意盖违建,如果这样的改造能实现,我愿意拆掉违建……

  乐春坊1号院项目的设计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认为,对于老城区的改造,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居民的实际居住需要,将尽可能多的居住功能带给住户。同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的张悦也认为,对于建筑规划设计领域来说,面对老旧城区的民房改造,需要从原来的大干快干的阶段转型成为精细化设计。

  “建筑师生产出一个产品,要能真正帮助到一个人群。”两位教授都认为,对于老旧房子改造重建的问题,要因地制宜,“老房都有自己的肌理和文化属性,我们要做的是加入新的肌理,而不是打破它。”而对于所有改造后的居住空间来说,检验合理性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住人,两位设计师都期望能有居住者真正前来体验,“房子终归是用来住的,要把实用性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