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

时间: 2024-08-21 13:52:57 |   作者: 凯旋宫

产品详情

  本文将“网络流行语”视为起始于网络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并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解析其语言编码特点,探索其编码变化轨迹,力图通过不同时期量化结构的比较分析,从社会学背景着眼,展示其发展过程,摸索出近年来我国网络“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为当今新闻传播工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提供建议。

  随着互联网融入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流行语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2004年猫扑网和天涯网联合举办“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评选,至今,几乎每年年末会推出“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2004年开始,“做人要厚道”,“沙发”等网络语言纷纷入选。此后,到2010年,除2005年外,门户网站和论坛都推出了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活动。(详细的细节内容见下表)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 “年度十大流行语”的受众编码和解码,恰是对这一理论的证明。

  “主要以象形、谐音、比喻、缩写等方式,表达特定意义的词汇,也包括人们在网络沟通中使用的字母、数字等符号进行简化表达。”

  在2004年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偶稀饭”为谐音;“沙发”为“so fast”的音译;“FB”,是来自“腐败”这一词的拼音的首字母缩写;2005年的“猪插”来自“猪嘴上插葱,装象”等;2008年,“囧”用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槑”用来表示比呆还呆,则使用了象形这一编码方式。

  此种编码方式多见于2005年,如:“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找去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来自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来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此外,2010年的“哥(姐)是欧莱雅,你值得拥有”同样来自于欧莱雅品牌广告语“欧莱雅,你值得拥有”等。

  索绪尔认为,某个符号或者符号系统与其指涉的现实(referential reality)的关系即为意指。而在罗兰?巴特看来,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符号”只是符号表意系统的第一个层次,而将这个层次的符号又作为第二个表意系统的能指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所指。 对于构造“网络流行语”的这类编码方式,从该符号的转换方式上又可大致分为两类:

  原符号是一般生活用语,在网络交际活动中,被网民直接赋予了新的所指,并成为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

  在2004年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潜水”所指涉的现实就是,在水面以下活动 ,但现在,“潜水”指“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隐秘地观看共享信息或留言,而不主动表露自己身份、发布信息和回复他人信息的单独个体或行为。” 这就是网民在使用该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与一个新的现实联系,产生新的含义,从编码方式上看,属于此类的有:

  原符号通过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被网民获悉,经过网民不断复制和传播,从而构成了新的所指。

  2008年的“打酱油”原指零售时期,买酱油的动作,其新的所指产生于“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这个句子,是广东电视台就陈冠希事件采访一路人说的,之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衍生出了“酱油族”,用来表明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线年的“俯卧撑”、“”,折射部分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2010年“我爸是李刚”用来表达对事件主角李启铭的嚣张气焰的不满、“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用来表达对金钱至上的不正确婚恋观的批判等。

  通过上文编码方式的分析,能够准确的看出这六年内,“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编码方式有一定明显变化,每年度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这六年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呈现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单纯的解构重构某些语句到关注并热情参加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利用互联网流行语的传播,凸显了争取线年,十大流行语多是一些简单词汇,被大量运用于网络论坛、聊天等语境中,这些词汇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网民无意识地概括一些新的网络现象,或者说,是体现了“经济学的省力原则”,即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Zipf在其专著《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中所说,我们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时,会感到两个相反方向的力,即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共同作用,既希望简短明了,又要让人能够理解,要是每个概念都能用一个对应的词来表达,从而让听者理解起来最省力。 正是无意识地在这种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了初期“网络流行语”的编码。随后,网民逐渐有意识地对日常生活中已有俗语、谚语等广为流传的词句重新造句和编码,从2009年开始,“打酱油”、“”、“俯卧撑”、“我爸是李刚”等则是更多地体现了网民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社会现象,利用互联网流行语的构建和传播,为草根争取话语权。

  这六年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编码涉及的层面体现了从单一到复杂、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社会现象的变化,也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后现代思维特征,所具有的内涵和效果更深刻、丰富。

  2004年的“潜水”、“汗、寒”、“沙发”、“顶”等词语是一些网络聊天常用的简单词,2006年的“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找去吧”等内容则多偏重于私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中间不乏反讽和后现代的解构,体现出后现代哲学的观念如“以强调否定性、去中心化、破坏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拼贴、复制、结构和多元性为基本特征” 的思维方法;2008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则是和“金猪年”密切相关,大量内容表现为对传统谚语的解码和再次编码,凸显了民俗文化的特点;此后,“年度十大流行语”则更多地集中于社会热点事件。在这其中,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得到提高,开始主动利用互联网流行语的编码和解码,参与新闻类事件的传播,“热衷于通过话语表达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判断和评价” ,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

  第一年中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大多一直沿用网络的基本语言,使用频率高,但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大。跟着时间的变化,因为网络流行语大多由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催生,随着这些语言的流行,加速了这些事件的传播和对某一类社会现象的讨论,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促进了这些事件的解决。

  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源于一起交通肇事,当事人撞人后称:“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激起了网友的愤怒,一时间“我爸是李刚”成为网络最流行的语汇。猫扑网还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进一步对这条流行语进行解构和重构。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教授张洪忠认为,“造句行动”看似幽默搞笑的背后,其实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对权力阶层的一种声讨。而事件最终也在 2011年1月30 日告一段落,法院一审宣判,事件主角被判6年。

  语言的变化源于社会生活的变迁。迪尔凯姆指出,在社会学研究中我们要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看待。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事实时,我们一定要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备的功能。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镜像,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所有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尤其是经济上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时,会促进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人们追求新事物、培养新观念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根植于文化中。一方面,文化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文化和生活内容日趋多元化,再加上国内国际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这一切都使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不同语言之间的高频率的互译和使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无法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在结构网络流行语时,常常流露的形象、简洁、省略、口语化的风格,“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的高频率使用,凸显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洋溢着汉字丰富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研究表明,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所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

  网络语言,是网民之间互相交流的语言,从某些特定的程度,可以看作是网民身份的辨识标志。当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成了一种时尚和趋势,慢慢的变多的网民会选择加入网络流行语的队伍。

  “逆反心理是指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强烈的抵触情绪。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月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95亿人。 在我国网民的群体中,青少年网民占有接近半数的比例。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逆反心理较为强烈的时期,使用网络的青少年网民对传统的语言规范感到束缚和抵触,年轻人打破既有规范的、激越的创造意识,也促进了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大行其道。

  当然,网民们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还有别的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诸如求变心理,求异心理等。网民们强烈的展示文采才情欲望,以及追求表达的精彩的愿望,希望能够通过引导网络流行趋势,增强主体性和存在感,这些也都是形成网上造句造词热的重要原因。

  语言是跟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也将跟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随着时下人们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语言这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势必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和演变以适应互联网传播的特性。网络传播有着许多区别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的特点,而这些由网民编码的“网络语言”,因为更好地适应了网络传播“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传播手段丰富”等新特点,所以在网络这一虚拟社区中大面积地流行开来。

  依附于互联网的各种媒介,如“博客”,一直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在这些媒介的“自媒体”属性的推动下,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言论,每个用户都登上了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打破了“传统的媒体都是为权利精英掌握,传播的也是精英的价值体系,草根阶层很难获得阐述自身观点的机会” 的格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宣扬草根文化的绝佳机会,可以说,“网络流行语”为普罗大众的思想文化的表达开通了一个新渠道,成为全民幽默总动员的号令。

  网络流行语除了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更重要的,“网络流行语不仅加速了某一具体事件的传播速度,由于其具有引申含义,还常常引发人们对某一类社会现象的关注”。 通过引发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的“围观”,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推动了事件的解决和发展。

  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同样与网络传播的特性相关。网络的开放性给人类的信息传播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和方便,但在网络媒体中,传播者众多而“把关人”很少,绝对的自由必然会造成混乱。 在非常关注的“网络暴力”中,网络“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更以其广泛的传播面,较高的传播效率而有更大的威胁。如曾一度引发广泛讨论的2008年“年度十大流行语”之“很黄很暴力”,源于CCTV的新闻联播在2007年12月27日播出一段抨击不良网络视听节目的报道。接受媒体采访的一名女学生,对着CCTV的话筒说道:“上次我查资料,忽然蹦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马上把它给关了”。随后,“很黄很暴力”成了一句流行语,代替了“很好很强大”,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在互联网传播开来,成为2008年最火爆的一句短语。随着这句话的流行,网友们开始人肉搜索接受媒体采访的“张殊凡”,在网上公布了其履历等私人资料,并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给这位年仅13岁的当事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随着网络语言日渐流行,网络“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等语言不仅仅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使用,更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开来,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这引得不少语言学专家忧心起汉语语言规范化问题。以彭嘉强(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演讲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为代表的专家们就曾发出“网络语言是一种病态” 的感慨。

  一方面,网络语言由于其没有使用限制,有着多种表现手法,能够彰显使用主体的个性,带来了语言的创新和多样性,但是,也正由于其表达的多样性甚至随意性,使得“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和公信度大打折扣” ,更严重的是,“网络流行语”被青少年在作文、考试等正式场合普遍的应用,造成了部分语文教师发出“严重脱离现代汉语规范化,破坏了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的感叹。

  以上通过对“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多维度的分析,笔者初步梳理了其编码的三种方式,探索其六年的变化轨迹,总结出其大致的发展规律。语言的变化,始终离不开社会文化生活的土壤。网络流行语能够给大众生活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得益于网络这一媒介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为大众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情感表达提供了硬件的便利。与时俱进的网民追求表达形式的精彩与独特,有展示文采才情和语言智慧的欲望。再者,影视、广告、微博……凡有语言应用处,不时产生鲜活的语言材料,为人们的表达提供了足以引发模仿冲动的蓝本。犹如炽热的岩浆终于找到了一个口子,大众的诉求借助网络喷薄而出。

  诚然,网民们热情参加创造流行词汇,以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手段,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表现了可贵的现代公民意识。但这些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它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也带来了我们对“网络暴力”和“语言规范化问题”的隐忧。走在时代前沿的大众媒体,面对方兴未艾的流行语,尤其是主流媒体,应保持冷静和理性,维护祖国语言的规范和纯洁性,尽量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多一分自律、自觉,少一分随意和放纵。可以预言,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新体新句将不断涌现,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多姿多彩。

  财政预算法修改16年华北气全球最差新版小学生教材湖北客车坠桥谣传六小龄童死讯北京地铁日载客1000万武大赏樱票价翻番贵州煤矿事故21死深圳案嫌犯落网嘉兴1月死猪万头部门名称63个字孙中山夏威夷出生证村委公示避孕方式油价3月底或下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