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的传奇人生

时间: 2024-05-23 19:52:04 |   作者: 凯旋宫

产品详情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以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编号212797,取名为“李佩星”。

  作为家里的大女儿,她的父亲李宝玲对她特别疼爱,想要什么就给,从不打骂李佩珍。

  不过,李佩珍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父亲。他的父亲虽然出国留学,受过一定的教育,但他非常封建。

  李佩珍还以为她爸爸把房间锁了,是怕他淘气的弟弟把书房弄乱了。后来她才知道,锁不是给她哥哥的,而是给她的。

  这时,李佩珍悄悄溜进了书房,拉下一本书,依偎在书柜旁边的角落里,随便翻了翻。

  李宝玲回来后,看到李佩珍在书房看书,气得把她赶走了。那是她父亲第一次对她发脾气。

  李佩珍脾气倔强。她喜欢做别人不允许她做的事情。她的父亲不让她上学或读书,所以她必须努力工作以获得自学的机会。

  为了上学,李佩珍多次与李宝玲吵架,离家出走。好在妈妈虽然没读书,但还是支持女儿的想法。

  她想尽办法在两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还给李宝玲一个耳光。最终,李宝玲终于同意让女儿上学。

  1936年,19岁的李培珍以在校一年级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并选择了最热门的专业——经济学。

  李佩珍进入大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她删掉了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改名为“李佩”。

  但放学后不久,1937年7月7日事变爆发,北京所有学校被迫停课,李培不得不回家。

  外面战火不断,李宝玲不想女儿读书。现在他更有理由让她留在家里,向她母亲学习刺绣和针线活。

  但李佩尝到了读书的滋味,像一匹逃跑的野马,李宝玲的迂腐话,怎会是把李佩拉回来?

  1938年,父母不在,李培收拾行李,拿着父亲藏在柜台里的5000大洋,给父亲留了一张借条,匆匆离去。

  李沛已经和两个同学商量过不能放弃学业。现在战火纷飞,他更应该学习。只有知识才能将无辜的人从火中拯救出来。

  三人偷偷溜出家门后,到天津一家外国船公司的售票亭买了三张去香港的筒仓票。

  售票员诧异的看着她们,问道:“筒仓票?你们三个女学生住在一个筒仓里吗?那里男女混杂,你们小心点。”

  售票员说这话的时候,一路上积攒的勇气一下子就全部耗尽了,他们茫然的摇头。唯独李佩还在挽回面子,摆了摆手,说没事就打瞌睡。

  过了一会,船办过来了解情况,告诉他们,如果再凑个八十块钱,他可以和船长商量,让他把房间给你。

  在西南联大,李佩仿佛和任总督二线相连,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没过多久,他就被任命为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

  她不仅活跃于各种社团,还利用周末组织年轻女工学习读书,帮助她们解决生活问题。

  1941年,李培毕业,分配到中国劳工协会。她教工人们唱《抗敌歌》,教他们识字。

  后来,美国工会向中国捐款,李培也去参加了,在重庆建立工人夜校、工人福利协会、托儿所等机构。

  当时国内局势比较动荡,李佩的行为在旁人看来是站队的,所以李佩一时间成了抓捕的对象。

  巧合的是,由于李佩此前曾代表中国参加过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受到美国工会教育主任的青睐,并推荐李佩到康奈尔大学学习。

  本来,李沛只是把康奈尔大学当成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并没有对这里抱太大的期望。

  郭永怀虽然是理科生,但也可以陪李沛聊文学和美食。他甚至对李佩最喜欢的戏剧也略知一二。

  更让李佩吃惊的是,郭永怀是一位被学界耽误的摄影师。他知道怎么拍照,喜欢为别人拍照。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郭永怀一直是李佩的专属摄影师。李佩的眼睛是星辰大海,而郭永怀的镜头只有李佩。

  他们从来就没一起拍照,他带了李佩。偶尔,李佩撒娇,请郭永怀教她摄影。郭永怀临时充当了李佩的“小豚鼠”,让她拍够了。

  一年后,他们终于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合影。照片中,李佩身穿旗袍,抱着郭永怀,笑容甜美。郭永怀一身西装,一副眼镜,书香十足。

  1951年生下女儿,取名郭琴。郭永怀在航空工程研究院晋升任教。李佩完成学业后,在东方学系教中文。

  同时,李佩还要照顾女儿和全家。对此,李佩没有一点怨言。她清楚自己的丈夫可以成就大事,她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他,为他处理一切困难。

  基本上,郭永怀下班回家,洗完手就可以准备吃饭,连洗澡水,李沛都提前给他放好了。

  但当时美国害怕中国的崛起,严禁留在美国的科学家出境。郭永怀被限制出行,FBI24小时监控他们家。

  不过,不管对方给了多少优惠条件,李沛还是坚持:“我家在中国,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家是理所当然的,我从来没想过留在美国。”。”

  夫妻俩搓着手,期待着回国的那一天。从听说新中国成立的那天起,他们就再也没睡过一觉。

  1955年,在日内瓦中美会谈期间,美国同意解除禁令,恢复科学家在美国学习的自由。

  交出手头的工作后,郭永怀和李佩带着女儿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离开了美国。

  下船后,5岁的郭琴,从未见过自己的家乡,问道:“我们是来旅游的吗?那红旗好漂亮。”

  “不,这里是我们的家,中国,叫做五星红旗。”郭永怀蹲下身子,认真的对女儿说道。

  由于李佩工作经验出色,回国后被安排到外事局工作,但听说自己常常需要出差,李佩拒绝了。

  她知道现在丈夫需要她,女儿也需要她,她不能丢下他们,但李佩还是想为国家做贡献。

  当时,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们都聚集在中关村工作。当时的中关村一片狼藉,马路上坑坑洼洼,时有野兽出没。

  为了让科学家们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李佩主动挑起中关村的建设整治,并出任西郊办主任。

  研究人员的孩子病了,急需送往医院。李佩德将他抱在怀里,颠簸着走了很长一段路,等待32路公交车送他去医院。

  这是小感冒,这方法说的好,如果你病得很重,折腾了这么多,恐怕你的生命在医院都得不到保障。

  科学家们在美国生活了很久,早就习惯了西餐。他们不习惯中国菜。李培在中关村附近投资创办了一家糕点店,主营西式糕点。

  对于家人,李佩更是尽心尽力,陪女儿练琴,教她读书写字,还经常给郭永怀煮汤补身。

  有一次,郭永怀不辞而别。李佩去了机械学院找不到他,又去了他教书的学校,却找不到他。她问了其他人,他们都没有说。

  郭永怀去哪儿了?不打断她的脑袋,李佩就想不出来了。她把所有的合影都剪了,把丈夫给她的小饰品扔掉了。

  直到后来,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第二天郭永怀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一路哼着小歌。

  当天,同事王淦昌请李佩和郭永怀在家吃饭,到了才发现,菜只是小菜,酒是主食。

  李佩看着老公孩子气的样子,回想起这两天看过的报道,顿时明白郭永怀这几年不正常了。

  “他是我的丈夫和孩子的父亲,同时也是中国人。我很高兴他履行了作为中国人第一的责任。”

  1963年,秘密通知郭永怀赴西北建立核试验场,研制。不得传播此消息。

  如此一来,郭永怀只能屏住呼吸。面对妻子的质问,郭永怀也沉默了。他宁愿被妻子误会,保守秘密。

  短暂的会面后,郭永怀再次出发,回到了核试验基地。临走前,他认真的对李佩说道:“等我回来,我会跟你解释清楚的。”

  1968年12月5日,实验结束后,郭永怀和同事乘飞机返回北京,准备与妻女团聚。这一次,他要向妻子解释他最近在做什么。

  那天晚上,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李佩彻夜未眠,一动不动地盯着窗外,时而叹息,既不哭也不闹。

  那一年,李佩51岁,女儿郭沁才17岁。当时,他正在内蒙古农业区插队。一场飞机失事导致一家三口失散。

  “虽然我和他结婚才20年,但在一起经历的事情太多了,足以让我日后独自回忆。”

  接下来的十年里,李佩一直在想着郭永怀。好几次她也有不好的想法,想和丈夫一起去,但想到女儿,李佩又冷静了下来。

  后来,中国的情况慢慢的变好。虽然李佩已经60岁了,但她还是想重回领奖台,完成丈夫的遗愿:做好教育工作。

  恢复高考后,教育部计划招收研究生。就这样,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了。

  走上讲台后,李培才发现,战后中国的英语社区一片废墟,英语教育体系亟待重建。

  李培亲自上阵,向钱学森请教改革心得,四处集结优秀人才,组建核心英语团队。

  为了让学生尽快出国留学,提高英语口语,李培既认真又严格,认真上课,严格发放试卷。

  1996年,45岁的郭琴因癌症去世,白发送黑发的悲痛再次沉重地压在李佩的心上。

  掩着失去女儿的痛苦,照顾着女儿的葬礼,李佩拿着录音机,一副没事人的样子,往教室走去。

  此时,她的女儿郭琴已经过世11年了,但说起她,李沛却只能笑着面对她。她心里清楚,她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痛苦上。

  她对教育非常慷慨。她自费弥补了钱的不足,但对自己却很苛刻。一副眼镜她戴了十多年没有换过。

  随后,李佩将国家授予丈夫的“两弹一星”勋章捐赠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将自己的60万积蓄全部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什么都不留给自己。

  她完成了丈夫的遗愿,将中国的英语教育推向了更高的水平。鲜花和掌声扑面而来,但她始终明白,她的目的地始终是郭永怀。

  2017年1月12日凌晨,行走了一辈子的李沛去世。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后人将她和郭永怀葬在一起。

  郭先生,请等李先生回家。请给她留一扇门。她的腿不好,可能还找不到你。请耐心等待她,好吗?

相关推荐